新闻动态

从Siri到FaceID……被苹果收购的这10+家服务和公司现在怎么样了

发布日期:2025-04-13 13:50    点击次数:188

在科技圈,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现象叫「收购收割者」,而苹果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历年来,我们所熟悉的许多系统功能,其实都源自苹果对第三方公司的收购和改造。从 Siri 到 Shazam,从 Pixelmator 到 Dark Sky,苹果收购的公司名单宛如一部科技传奇,构成了今天我们日常使用的一整套生态系统。但你是否想过,这些被收购的公司和功能究竟藏着怎样的精彩故事?又为什么苹果总能将这些不起眼的小公司变成旗下耀眼的明星?让我们从这些收购故事中,抽丝剥茧,解读苹果如何通过收购改写科技版图。

事情可能并不如你想象那般顺理成章。曾经的 Siri,差一点就变成 Android 的官方语音助理,而 Shazam在加入苹果前,甚至像个独行侠一样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应用。苹果的收购,不仅是技术的转移,更是控制权的争夺。更令人玩味的是,有些公司在加入苹果之前,已经在多个平台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 Shazam,那时候它不仅能听歌识曲,还扩展到了识别电影和广告。而像 Pixelmator这样的专业图像处理软件,早已是苹果用户的宠儿,却硬是在2024年才正式成为「亲儿子」。这让人不禁思考,苹果收购到底是技术力量的融合?还是一种精心安排的商业博弈?

我们先说说Siri,这个曾被诟病为「人工智障」的语音助手,却是苹果数十年来不断完善的重点项目。最初的Siri诞生于一个美国国防部研究项目,目标堪称宏伟国家级语音助手。可在2007年进入App Store后,Siri并未引起轰动,甚至还成了跨平台工具,支持那个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黑莓系统。苹果为何在2010年收购了它?有一种说法是,iPhone的爆发式成功让苹果瞄准了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语音。但直到2024年,苹果才真正实现了语音助手的逆袭,通过接入大语言模型,赋予了Siri更强大的理解力和跨设备协作能力。这难道不是一次精心布局的成果?

再看看Shazam,成立于1999年的这家公司在音乐识别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早期的英国用户甚至需要拨打电话识别歌曲,足见技术的初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Shazam迅速做出了具备App特性的转型。2024年,当被苹果收购的Shazam宣布识别次数突破千亿时,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早期技术积淀终于辉煌绽放。而对比之下,Pixelmator的故事似乎显得平淡许多,但它背后的意义却不可忽视苹果可能正酝酿一场专业图像处理工具的革命。

当这些科技公司纷纷成为苹果家族的一员后,它们并非都迎来直线式的发展。有些故事,听起来甚至略带遗憾。比如收购后,无论是Siri还是Shazam,它们都被迫放弃了原有的跨平台特性,失去了本属于它们的独立魅力。Siri不再是一个独立应用,它的命运完全绑定于苹果设备。而Shazam,虽然依旧保持独立App,但其在Android上的地位显然远不及苹果优先服务。这不禁让人感到矛盾苹果通过关闭第三方权限确保了生态闭环的完整性,却也因此切断了部分用户的选择自由。另外,Dark Sky这样的公司收购后,虽然技术被整合进了苹果设备,但对那些曾经依赖它API服务的开发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这些事情,再次说明了收购不仅是机会,也是丝丝的隐忧。

苹果的收购并非停留在现状。每一次收购,往往都伴随着一个意想不到的后续发展。Siri的「人工智障」标签,在2024年被彻底摘除,成为了更智能、更贴心的用户助手。它不仅能接入大语言模型,还能通过感知用户屏幕内容提供精准建议。这样的升级,让我们开始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而当Pixelmator加入苹果后,有传言称苹果正计划用它重新打造专业图像编辑工具,填补Aperture终止后的产品空缺。这些收购,就像是埋下的伏笔,时不时会带来惊天反转的创新。而Shazam在音乐识别领域的突破,更是一场显然的赌注用户数据正在重新定义数字音乐的未来。

尽管收购被很多人视为科技进步的加速器,但某些收购的背后,依然暗藏矛盾。Dark Sky的功能整合到苹果天气系统后,独立应用和API服务的终止让一些第三方开发者怨声载道。加上苹果首推的古典音乐服务Primephonic,由于涉及特定音乐版权,导致不少用户在首发时无法享受完整的听音体验。而Shazam的独立性也成为争议焦点。相较于全方位发展,苹果似乎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数据工具,用来推动Apple Music的增长。如此种种,让人疑惑苹果追求的是科技的无缝整合,还是对生态更严苛的围堵?

苹果的收购故事,也许是一场商业象棋局。从指纹识别、面容ID到AI音乐创作,苹果的每一次布局都让我们看到了技术的深度融合,却也埋下了对独立性的无限思考。或许,苹果科技帝国的构建并非是简单的技术优化,而是一次次对市场的试探和渠道的强行掌控。那些成为苹果家族一员的公司,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资源支持,但它们也失去了原本的灵活性和与竞争对手的广泛合作关系。不禁叫人质疑,这种失衡的收购模式,真的利于科技的多样化发展吗?

你如何看待苹果为了维护生态闭环而掐断跨平台服务的做法?是假借隐私保护的名义,还是在谋取无上的商业权力?对于那些被收购后逐渐消失的创新品牌,你会为它们感到惋惜吗?你觉得科技生态的「闭环与开放」应该如何找到平衡?留言告诉我们吧!